從澳洲紅酒到台灣鳳梨,暴露的其實是中國經濟有多脆弱。
中國昨天片面宣布自3月1號起停止台灣鳳梨進口,理由竟然是檢驗出有害生物,但農委會立刻出面闢謠,台灣出口的檢驗合格率高達99.7%,擺明是以政治因素想要影響台灣經濟。
中國做這種事也不是第一次,去年中澳關係嚴重惡化,中國就以「反傾銷」為由禁止澳洲紅酒進口,不料卻造成反效果,引起台灣在內的民主國家大力支持澳洲。
從紅酒到鳳梨,大家可以發覺都是一些不會對中國造成經濟傷害的一般消費品,因為中國上次禁止澳洲煤礦進口吃了大虧,造成全國多地限電。身為一個從大宗原物料到高階零組件都仰賴進口的國家,這種政治鬧劇影響經濟的手段,他們玩不起。
中國不敢禁止台灣的高階電子組件、精密機械,只敢從鳳梨下手,不僅不會讓台灣人感到畏懼,反而淪為笑柄,果然這次的鳳梨事件引起大批民眾支持國產鳳梨,用消費者的力量支持台灣農民。
想要用政治力影響正常經濟運作,多次的經驗來看都是註定會失敗,偏偏中國就是學不會這個教訓。